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
黑鷹計畫 (Black Hawk Down)
美國導演 Ridley Scott 的片子,改編自 Mark Bowden 的同名小說,在IMDb的一篇評論標題相當有趣且傳神:"A very American war story directed by an Englishman",2001年上映。
故事描述1993年美國在索馬利亞的軍事行動-Battle of Mogadishu,美軍的計畫是快進快出的突襲行動,要綁架反美武裝勢力的首腦人物,沒想到美軍的行動遇到民兵的強烈反擊,最後造成18名美軍死亡,索國軍民的死亡人數則不確定,各種估計約在600-3000人不等。
今天談二次大戰、談納粹、談集中營,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,人類歷史上怎麼會有這麼殘忍、這麼偏執的事發生,一個人瘋了不奇怪,全德國人都瘋了才令人難以想像。
因為從今天看來不可思議,很多人會說:這是歷史的憾事,我們希望這樣的事從此不會再發生。
這期待沒錯,但可笑的是,這樣的事卻不斷地發生,而我們不是漠視,就是渾然不覺,就像二次大戰的德國人一樣。
電影怎麼解讀這場戰爭,先鋪陳索馬利亞人民的民不聊生,反美武裝勢力不顧人民死活地搶奪救濟物資,美軍為了人權、自由,"不得已"要綁架其首領,英勇的大兵挾著殺傷力強大的武器而來,卻遇到無知的索馬利亞軍民頑強抵抗,"不得已”開了殺戒,後來又為了救自己的同袍,更"不得已"展開近似屠殺的行動,最後終於救回陷於困境的大兵。
但冷靜去看,這場戰爭究竟達成了什麼目的,18個美軍喪生,以及陪葬的的數百、數千個索馬利亞人,饑荒依舊...
我會想:南京大屠殺,當時日本人民怎麼看待這件事,為了推翻中國腐敗的政權、為了東亞的共榮、為了救中國的人民,他們"不得已"進軍中國,為了痛擊蔣介石政府,進軍南京,遇到頑逆的軍隊抵抗,"不得已"要轟掉這些反動的國民軍,進城後,無知的人民阻撓,甚至威脅到日軍的安全,為了同袍,"不得已"展開大規模的屠殺行動...
我看不出來,這些入侵者-儘管有不同的藉口-本質上,有什麼不同。
而這樣的事,昨天、今天、明天,依然持續地上演著...
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
殺人犯 (Murderer)
香港片,導演周顯揚,男主角郭富城,女主角張鈞甯,2009年上映。
前半段看來有點無聊,認為劇情必然如此,但後來的發展出乎預期,也就是有『梗』,雖然不盡合理,仍然覺得還不錯。
劇情與孤兒怨部份類似,但『梗』較晚才出現,單單這點就勝出了,劇情平鋪直述的驚悚片,對不是虐待狂的觀眾而言,只會希望片子快點結束。
除了反射、直覺反應、衝動控制不佳的行為外,個人行為取決於思考 optimise 後的結果,當自己覺得殺人不對,但調查的證據又傾向於人是自己殺的,那種內在衝突是很特別的,這是我認為本片最棒的地方。
至於女主角的雞同鴨講與 blunted affect,就把它當成另一種特色吧。
前半段看來有點無聊,認為劇情必然如此,但後來的發展出乎預期,也就是有『梗』,雖然不盡合理,仍然覺得還不錯。
劇情與孤兒怨部份類似,但『梗』較晚才出現,單單這點就勝出了,劇情平鋪直述的驚悚片,對不是虐待狂的觀眾而言,只會希望片子快點結束。
除了反射、直覺反應、衝動控制不佳的行為外,個人行為取決於思考 optimise 後的結果,當自己覺得殺人不對,但調查的證據又傾向於人是自己殺的,那種內在衝突是很特別的,這是我認為本片最棒的地方。
至於女主角的雞同鴨講與 blunted affect,就把它當成另一種特色吧。
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
174公車劫持事件 (Bus 174)
巴西導演 José Padilha and Felipe Lacerda 執導的紀錄片,2002年上映。
2010台北電影節,趁隔天將參加同學婚禮,上台北看電影。
假如社會是個零和賽局,當個人努力獲得更多利益時,勢必有人虧損更多。
或者說,社會像部擁擠的大巴士,大伙塞在其中,都希望能掙得大一點的空間,但相對的,就有人要塞得更緊一點,如果有個人有能力佔掉半部車,那其他人就得把自己的空間再縮小一半。
有人會說,那佔掉半部車的人,可不可以請你讓點空間出來?但他卻回答說:這是我辛苦掙得的,只要你努力,也可以跟我一樣。
於是大家就努力地擠啊擠,許多人也把位置掙大了,但不是朝那佔掉半部車的方向擠,而是向那些快塞爆的人身上擠。
終究,有人被擠得太痛苦而自殺,有人被擠得受不了,決定違反規則,結果就被槍斃了。
那些佔有大部分空間的人,還過得去的人,這時惋惜地說:怎麼這麼想不開?怎麼不照規矩好好努力呢?
我想,片中的主角Sandro Rosa do Nascimento就是這樣被擠死的。
2010台北電影節,趁隔天將參加同學婚禮,上台北看電影。
假如社會是個零和賽局,當個人努力獲得更多利益時,勢必有人虧損更多。
或者說,社會像部擁擠的大巴士,大伙塞在其中,都希望能掙得大一點的空間,但相對的,就有人要塞得更緊一點,如果有個人有能力佔掉半部車,那其他人就得把自己的空間再縮小一半。
有人會說,那佔掉半部車的人,可不可以請你讓點空間出來?但他卻回答說:這是我辛苦掙得的,只要你努力,也可以跟我一樣。
於是大家就努力地擠啊擠,許多人也把位置掙大了,但不是朝那佔掉半部車的方向擠,而是向那些快塞爆的人身上擠。
終究,有人被擠得太痛苦而自殺,有人被擠得受不了,決定違反規則,結果就被槍斃了。
那些佔有大部分空間的人,還過得去的人,這時惋惜地說:怎麼這麼想不開?怎麼不照規矩好好努力呢?
我想,片中的主角Sandro Rosa do Nascimento就是這樣被擠死的。
上帝之城 (City of God)
巴西導演 Fernando Meirelles 和 Kátia Lund 執導,根據 1997年 Paulo Lins 的同名小說改編,編劇為 Bráulio Mantovani ,2002年上映,IMDb 8.8分,排名19。
看完之後,立刻上網查詢劇情的真實性,因為看片的過程一直在想這個問題,縱然電影片尾打出了 "Based on a real story",但還是不敢相信巴西真的會是這樣。
人的思考模式是如何形成的,先是家庭、鄰里、學校、社會等成長環境印出個模子,漸漸地,書本、報紙、電視、網路也會有影響修正的功能,此外,當然還有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看這部片,覺得太誇張、覺得不可置信,是本於我們的經驗,覺得只要是人就不應該這樣,尤其本應純真的孩子,覺得有些普世的價值觀應該是可以跨越種族和地域,例如尊重生命、不可殺人等想法。
但導演行雲流水的拍攝手法,沒有慢動作,沒有哭天搶地,沒有留太多時間給觀眾驚訝,只是一路開槍殺到最後,留下 "Based on a real story"幾個小字。
如果故事是真的,那些活在其中的人,並不會覺得自己是錯的,他們正在為自己的生活、為了出人頭地而努力。
納粹設集中營,屠殺猶太人,執行任務的人,當時應該不會覺得自己是錯的。
蓋達組織的恐怖分子,少年加入戰鬥,應該不會覺得自己是錯的。
前天新聞: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名17歲的女孩,因為愛上了另外一個部落的男孩,被族人罰脫光衣服裸體遊街,全程還不斷受到幾百名男子的騷擾。 根據當地民眾拍下的一段11分鐘的視頻,遊街時女孩表情充滿哀傷,她被人群牽引著搖搖晃晃地沿著滿是灰塵的土路行走,期間一大群部落男子跟著她,他們打著鼓,一旦女孩放慢腳步打算停下來,就用棍子打她。一些小男孩甚至還向她扔石頭。 在沒有任何遮擋防護的情況下,女孩努力地用手臂替自己遮羞。一些男子見狀立即上前拉開她的胳膊,並在鼓聲和嘲笑聲中不斷騷擾她。這起事件持續了好幾個小時,女孩裸體遊行了8公里,穿越了3個村莊,精神嚴重受到刺激。 」當時在嘲笑騷擾她的人,應該不會覺得自己是錯的。
愈來愈懷疑,真理是存在的嗎?當我們堅信我們現在的方向是對的,並且努力奮鬥時,或許將來某天,後人回頭來看,同樣覺得太誇張、覺得不可置信。
民主選舉,看到的是互相攻擊、互揭瘡疤、加上無止盡的賄選。司法獨立,看到的是司法怠惰、有錢判生、無錢判死。或許,這些我們今天努力要捍衛的價值,將會成為未來的笑話一樁。
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
白色緞帶 (The white ribbon)
德國導演Michael Haneke的作品,2009年上映。
每次看Haneke的電影,都要先做好準備,等著接受內心的折磨,那種衝擊真的很大,以致看完後,總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。
這部片的開頭,和以往一樣拘謹、禮貌、有秩序,除此之外,更多了點祥和的味道,男爵、牧師、醫師,這些主導社會的正向人士,讓人感覺應該不會出亂子才對。
結果,當然不是想像中的那樣,這是對德國納粹的反省,許多人認為那是個歷史上的錯誤,只是一些人中邪而已,但真的是這樣而已嗎?最大的錯,或許不是中邪的人,而是人性中對強勢者的信賴與姑息。
中邪,或許可以預防,但人性的弱點卻很難改變,直到今天,依然如此,那麼多離譜的事,大多時候我們卻選擇當成沒看見,選擇麻醉自己,選擇事情沒那麼糟,之後會好轉,就是這樣。
納粹事件是歷史的循環之一,不是特例。
每次看Haneke的電影,都要先做好準備,等著接受內心的折磨,那種衝擊真的很大,以致看完後,總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。
這部片的開頭,和以往一樣拘謹、禮貌、有秩序,除此之外,更多了點祥和的味道,男爵、牧師、醫師,這些主導社會的正向人士,讓人感覺應該不會出亂子才對。
結果,當然不是想像中的那樣,這是對德國納粹的反省,許多人認為那是個歷史上的錯誤,只是一些人中邪而已,但真的是這樣而已嗎?最大的錯,或許不是中邪的人,而是人性中對強勢者的信賴與姑息。
中邪,或許可以預防,但人性的弱點卻很難改變,直到今天,依然如此,那麼多離譜的事,大多時候我們卻選擇當成沒看見,選擇麻醉自己,選擇事情沒那麼糟,之後會好轉,就是這樣。
納粹事件是歷史的循環之一,不是特例。
我倆沒有明天 (Bonnie and Clyde)
美國Arthur Penn導演,Bonnie and Clyde分別由Faye Dunaway和Warren Beatty飾演,1967年上映,IMDb 8.1分。
影評經常提到的經典名片,終於有機會觀賞到。
Emptiness-Stimulus-Vortex-Doom,這樣的一趟旅程。
現實生活中,這樣的選擇也常常可以看見,只是Stimulus的大小而已。
善惡、對錯,姑且不論,當看到水牛辛苦的耕作,換得餵養,然後更辛苦的工作,最後年老力衰,終於可以不用再做了,被送往屠宰場時,換得老主人的幾滴眼淚。
人的一生又有什麼不同?如果這樣,何不選擇當隻脫繮野牛,快活一陣,最後死在荒野的槍響之中呢?
這樣的抉擇,一旦走了,沒有回頭路,只能順著渦流而浮沉,最後同樣是毀滅,只是可能早了點。
影評經常提到的經典名片,終於有機會觀賞到。
Emptiness-Stimulus-Vortex-Doom,這樣的一趟旅程。
現實生活中,這樣的選擇也常常可以看見,只是Stimulus的大小而已。
善惡、對錯,姑且不論,當看到水牛辛苦的耕作,換得餵養,然後更辛苦的工作,最後年老力衰,終於可以不用再做了,被送往屠宰場時,換得老主人的幾滴眼淚。
人的一生又有什麼不同?如果這樣,何不選擇當隻脫繮野牛,快活一陣,最後死在荒野的槍響之中呢?
這樣的抉擇,一旦走了,沒有回頭路,只能順著渦流而浮沉,最後同樣是毀滅,只是可能早了點。
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
黑之雨 (After the rain)
日本小泉堯史的作品,男主角寺尾聰,1999年上映。
小泉堯史長期跟隨黑澤明拍片,本片腳本為黑澤明所作,因此亦被認為是黑澤明之遺作。
揚名立萬,功成名就,大多數人所追求,但能暢意地生活於田野,自在生活,又是另一種樂趣。
雨停後,主角再次出發,捨下前幾天的風雨陰霾,浪跡開闊的美麗天涯,好不快哉。
重點是,能有同心共苦的妻子,能有多少女人如此?
小泉堯史長期跟隨黑澤明拍片,本片腳本為黑澤明所作,因此亦被認為是黑澤明之遺作。
揚名立萬,功成名就,大多數人所追求,但能暢意地生活於田野,自在生活,又是另一種樂趣。
雨停後,主角再次出發,捨下前幾天的風雨陰霾,浪跡開闊的美麗天涯,好不快哉。
重點是,能有同心共苦的妻子,能有多少女人如此?
影武者 (Kagemusha)
黑澤明的作品,仲代達矢主演,1980年上映,坎城影展金棕櫚獎。。
大師的大場景之作,動用可觀的人力物力,講究細節,一絲不苟,雖然說電影內容是武田信玄的故事,但由於大師的斧鑿太深,感覺上看的卻像是黑澤明的故事。
電影的畫面是從黑澤明的畫卡而來,他在拍攝這部片之前,因缺乏資金,已有多年未拍片,只能孤獨沉潛,將構思的畫面描繪在圖卡上。
後來資金竟然不是來自日本,而是喬治盧卡斯、柯波拉這些奉黑澤明為老師的導演,獲悉他的困境,而引進西方的資金來拍攝這部片,圖卡中的畫面,也才得以變成電影的鏡頭。
從這裡,我們這部電影的誕生,竟也有片中所欲歌頌的那種倫理、那份義氣。
連馬都會演戲是本片的特色之一,看牠們在煙霧裡、在滿地人體間,掙扎著要站起來,卻終究無力地倒下,感覺完全到位,令人不得不佩服日本電影的能耐。
大師的大場景之作,動用可觀的人力物力,講究細節,一絲不苟,雖然說電影內容是武田信玄的故事,但由於大師的斧鑿太深,感覺上看的卻像是黑澤明的故事。
電影的畫面是從黑澤明的畫卡而來,他在拍攝這部片之前,因缺乏資金,已有多年未拍片,只能孤獨沉潛,將構思的畫面描繪在圖卡上。
後來資金竟然不是來自日本,而是喬治盧卡斯、柯波拉這些奉黑澤明為老師的導演,獲悉他的困境,而引進西方的資金來拍攝這部片,圖卡中的畫面,也才得以變成電影的鏡頭。
從這裡,我們這部電影的誕生,竟也有片中所欲歌頌的那種倫理、那份義氣。
連馬都會演戲是本片的特色之一,看牠們在煙霧裡、在滿地人體間,掙扎著要站起來,卻終究無力地倒下,感覺完全到位,令人不得不佩服日本電影的能耐。
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
巴黎德州 (Paris, Texas)
德國導演Wim Wenders的經典名片,男主角Harry Dean Stanton飾演Travis Henderson,德國女星Nastassja Kinski飾演Jane,電影1984年上映。
喜歡看電影,好看的電影很多,讓自己感動的電影不少,但稱得上回味無窮的,就不多了,巴黎德州是其中的一部。
登山健行,在高山叢林中,是休閒,是種追逐,是有目的地的活動,旅程結束了,將會再回來。
相對的,一個人走著,在沙漠、在無止盡的公路,卻是種放逐,被社會放逐,被自己放逐,誰也不知道,旅程的終點會是怎樣。
人,本質是喜歡追逐的,而放逐,卻好像有種特別的魔力,讓人著迷,阿拉斯加之死、灰熊人和新橋戀人都有著類似的特質,escape。
小時候的願望,當個大卡車的司機,奔馳在公路上;長大後,願望沒實現,在公路上的時間卻沒少過,一天環島、二天環島、七天環島、New England、阿拉斯加公路、南非、澳洲、紐西蘭...。
總覺得,路上的天空最遼闊、是最美的。
公路電影,echo著自己的公路人生。
稚子驕陽 (It All Starts Today)
法國導演Bertrand Tavernier(貝特杭塔維涅)的片子,男主角是飾演幼稚園園長的Philippe Torreton,1999年上映。
從一個幼稚園出發,關懷小孩,關懷背後的家庭,關懷更大的社會問題。
社福預算短缺,社工人員不足,失業率、自殺率居高不下,這是進步國家常見的問題,聽久了,也就麻痺了。這部片子,沒有過度的灑狗血,也沒有過度的英雄主義,不唱高調要解決問題,只是讓這些問題緩緩地流洩、呈現出來。
教育、家庭、社會,環環相扣,一筆預算的刪除,一件申請的駁回,從道理上來說,可能都合情合理,但實際造成的結果,卻可能是一個家庭被斷電,一個學生沒有午餐吃,或者是一件自殺的發生。
早上聽廣播,白賊義說得很好,我們不能只顧經濟發展,而不顧環境,當然也不能只顧環境,而忽略了經濟發展,所以一定要找到平衡點-重點來了,是誰來決定這平衡點。
資源的分配,講求平衡,強勢者與弱勢者,平衡點應該在哪裡,誰決定,當然是強勢者來決定,於是乎弱勢者的冤屈難解。
如果是好來塢片,男主角可能會發揮無限大的影響力,女主角可能是個律師,在主角情理交錯的努力下,結局終於改善了整個小鎮的教育、社工體制,整部戲圓滿落幕。
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
愛的自由式 (Welcome)
法國導演Philippe Lioret的片子,Vincent Lindon飾演游泳教練Simon,Firat Ayverdi飾演伊拉克庫德族少年Bilal,2009年上映。
法國政府面對來自伊拉克的偷渡者,究竟持什麼樣的態度,令我相當好奇,為了人道理由而不遣返、不囚禁,但又禁止他們與當地居民接觸,或者說禁止法國人接濟他們,那最終他們要何去何從呢?
新移民、外籍勞工、或者偷渡客,都是社會很難正視的問題,一方面要保障原有居住者不希望改變、不希望被干擾的要求,另一方面又要面對平等、人權的普世訴求。
台灣有同樣的問題,外籍看護工的超時工作,來了好幾年才返家一趟,有的甚至從來不曾休假,工作內容遠超出看護工作。而我們的人怎樣去看待這件事,『外勞很好用』、『外勞很厲害,都不用休息』...
人的基本需求是什麼?怎麼讓每個人都能有基本的需求?或許這是個不切實際的問題。
至於為了戀情,泳渡大洋,天真浪漫的愛情故事,只能留待傳頌。
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
命運決勝點 (Cassandra's Dream)
美國導演Woody Allen到英國拍攝的三部曲之終曲,2007年上映。
想起小時候,長輩說的話:當你用一根手指頭指著別人的時候,有4根手指頭正指著自己。
殺人,是很嚴重的事,是很遙不可及的事,但是當某一天,時勢所逼,就連殺死自己親兄弟的荒唐事,卻也彷彿近在咫尺。
軍人殺人、警察殺人、獄警執行死刑殺人、義憤殺人、為了錢而殺人,他們的不同在哪裡,或許是目的不同,或者正當性不同,當然社會就會給予不同的評價,但這些都人訂出來的標準,回歸到內心、回歸到自然的法則,殺人就是殺人,就是透過自己終結另一個人的生命,至於原因,總而言之,通通都一樣,就是不得不這麼做而已。
看到許多案件,常常會想,如果自已是當事人,或許也會做同樣的事,那也就不要太苛責別人吧!
一種放過別人,放過自己的心。
當年在辦公室看新聞,許多人指著趙前駙馬爺的新聞破口大罵,說他竟然被招待去吃大餐,接受萬寶龍的金筆,收受名牌包,彷彿這個人是萬惡不赦。回頭一看,他手裡拿的是藥商業務放在櫃子裡的餅乾和飲料,上衣口袋插的是印有藥名的的原子筆,肩上背的也是印著藥名的提包。
不是要正當化犯罪的行為,只是罵人時,要先想想自己。
賽柏格之戀 (I'm a Cyborg, But That's OK!)
戀戀風塵 (Dust in the Wind)
一頁台北 (Au Revoir Taipei)
訂閱:
文章 (Atom)